差異

因為手頭很多布,開始研究各種使用方式。因為用布衛生巾很久,真的很舒服,就手縫了一些。另外還做了抹布和刷碗刷之類。看到有人說reusable toilet paper,我就搜中文和英文的信息,看看究竟是怎麼弄(因為一開始覺得很不可思議)。

看英文信息,大家都是很心平氣和地討論,可是看中文就很不一樣。中文信息不多,少有的提倡用擦屁布的NanaQ被網暴,被迫道歉。評論區都是充滿主觀性的諷刺和譏笑。幾乎是同一樣的信息,為什麼網民反應那麼不一樣?

這讓我想到很久前豆瓣一個男生分享他法國女友用布衛生巾的體驗,結果被好多人狂罵,說這是大倒退,不衛生等等,再之後就發展到更過分的各種人身攻擊和人肉搜索。我當時想找到一次性衛生巾的代替,一來覺得不環保,二來很不舒服。看到這男生分享,我頭一次知道布衛生巾,所以認真去搜索中英文信息,也買了來使用,畢竟親身試驗才是最有力的證明。結果是:很舒服,清洗也並不難,沒有引起疾病(我個人覺得是對健康更有利,使用布衛生巾之前,我每隔兩年就是長宮頸息肉,但用了後沒有,但兩者有否關係我不肯定,所以只是說說自己的情況)。

一個方式是否能接受或使用,其實很個人化,適用於我並不等於適用於他人。就像關於月經的討論,有人說用月經杯,我就沒辦法接受。其實我覺得NanaQ一點問題都沒有,只是在網絡上分享,被來源不明的受眾曲解了。亞洲人可能窮怕了,對以往的生活習慣一律否定,所以布衛生巾、布尿片、醃菜、存錢、節儉等等都覺得是落後。而西方,已經過了物質富裕的階段,現在是物質過剩,人們(尤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),開始思考零垃圾、減塑、極簡等等。而西方的這種逆行,並不等於是降低生活質量,例如我去買散裝食物的店,其實價格都不低,因為大多數是有機食品。還有布尿布、布衛生巾也一點都不便宜,也一點都不簡陋。

以前我很喜歡分享,也喜歡討論。後來中文網絡的氣氛不太好,我先是失去了討論的耐心,後連分享都不太積極,最多就是在博客寫寫簡單總結。因為我發覺,其實討論大多沒意義,要麼是根本都不願意思考的伸手黨,要麼是自己都沒驗證過的噴子。人生那麼短,我想我何必浪費時間在這些上?就跟隨自己意願,默默做,不必強求是否有同好。

過分勤勞

我媽是非常勤勞的人,從小到大都忙個不停,就光是做飯都可以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7點。

勤勞而且節儉,非常無私和無條件付出。可是這樣的結果就是讓我爸覺得付出是應該的,很多付出並不得到足夠的appreciated,甚至會被abused。現在在澳洲我們同住,她也是不停忙,但會抱怨東西沒人做,我老公不給力,她老公不給力。又因為年紀大了,辛勤勞動後會腰酸骨痛,可是偏偏自己又不知道自己的界限,於是會過勞。沒有me time,她自己也不開心,但不開心又不自知,總之就是于自己于他人無益。

我多次告訴她應該放手,吃完飯就去自己房間休息,事情讓我們干。明明洗碗機可以洗,卻要自己手洗。又說我老公洗不乾淨,又說等不及洗碗機,鍋每一頓飯都要用,煮的飯菜又複雜,動用的鍋瓢碗碟特別多。這就變一個惡循環:她做多了,抱怨,我們不想她辛苦和抱怨,只好努力搶著做,可是她標準高我們又忙著帶娃,變得心情和精神都很緊張和疲勞。例如抽油煙機和灶頭清洗的頻率,她的要求就比我們要頻繁。標準不一樣也是一個矛盾。

我外婆,一生節儉,草紙一張也要分開一半,疊好用。於是到老人癡呆時,也像條件反射一樣疊著草紙。可是省下來的錢,不照樣自己一點沒花卻被不孝子孫花掉?由此可見,人的習慣多麼頑固,是可以到死不變的。我媽辛勞大半輩子,我不想她繼續辛苦到老,想她對自己好點,輕鬆點,多點me time。可是每次我讓她放手,她都不高興,覺得我們不感恩還拼命教訓她。看著她不斷洗碗,不斷追著我娃餵飯,不停提醒我們收拾、給娃加衣服等等,我內心就只有一聲歎息。

也許我無法改變我媽,畢竟都忙碌慣了。可是我也不想變成像她那樣,我還是很自私地想給自己保留點時間和空間。可是有時家庭氛圍讓我無法去躲在我小小的角落,不得不拖著疲憊的身軀去辛勤幹這幹那。可是我真的不想為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去煩,人生那麼短,地一天一拖和一周一拖有什麼區別?

作者的调调

读Sally Sara的《Gogo Mama》停不下来。读这本书时不知为何想到之前读的《The Puma Years》。

读Puma时,总有种很不自在的厌恶感。作者的确是在做一件好事,可是怎么就那么让人讨厌?读GogoMama时我突然意识到,其实就是作者的调调让人不舒服。

Puma的作者没有任何写作经验,所以叙述啰里啰嗦,有太多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个人经历(你的random sex我真的没兴趣听啊)。这也没什么,最大的问题是作者整个关注点其实是她自己。的确她是通过救助动物的过程找到自我,可是让人怀疑,究竟她对动物的关爱有多少是单纯的、不掺杂个人情感索取。

GogoMama在采访不同非洲女性的过程中也有反思自我,用他人故事对比自身。可是人家就写得很自然,一点都不作状。这让读者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受访人身上。可是Puma,让人无法在关注点放在动物上,只听到作者loudy repeated”me me me!”标题塞个puma简直挂羊头卖狗肉。

以前喜欢看寻找自我类的书籍,希望看别人成长和探索之路可以对自己人生有所启发。可是现在我尽量回避这些书。我始终对non fiction兴趣最大,也有兴趣看不同国家不同的人生经历,可是我想看的是相对客观冷静的叙述,而不是大量的情感纠缠和迷茫烦躁。

这也许是我到了不再迷茫的中年吧,那种gap year类,小年轻迷茫,觉得真的no big deal。

专注

告别豆瓣后,我省了好多刷手机的时间。我以为我会怀念这个精神角落,可是并不。我更加专注在现实生活,陪伴娃成长,每天忙碌充实度过。

而且我并没有停止或减少我的精神活动。日记每天记,书每天读,偶然写写日志,每天都动动脑子思考。

有时我队友会跟我报道中国的东西,共产党如何邪恶之类。但我无兴趣听,因为不但我们无法改变,且同一个角度的批判让人审美疲劳。可以说我生活安逸,不再关心他人疾苦。但我再也不想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中国和中国人身上,我希望能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人类,理解人类以外的事物:自然、宇宙等等。

人生太过短暂。上个月外公外婆相继离世,我们的旧邻居奶奶去世,让我感觉莫名急迫感:我得好好珍惜跟家人的每分每秒;我得做自己想做的,而不要一天到晚为鸡毛蒜皮的琐事烦;如何快乐,如何让他人快乐……

渴望重新阅读经典

不是说现代作品不好,可是我感觉我灵魂饥渴了。生娃后时间变得碎片化,没心情也没精力读任何太过需要脑汁的书。而经典是需要沉下心去集中精神阅读的。

最近娃开始独自睡午觉,晚上也不需要我哄睡,上托儿从一天变两天,下一年会三天。时间稍微变得没那么紧迫。

但我手头上依然有一堆现代的书,希望用几个月快速阅读,然后送出去,清空书柜。

有一晚我在想,人死了什么都不带走,我屋子里这些物品也得尽量简化。占空间最多的,除了娃的玩具,其实就是书,而书大部分都不值得留,放在书柜而不读是毫无价值。但毕竟很多书我都有兴趣看,所以还是想先看了,看过,我就送出去。我打算我自己买的书全部看过就散走,只留爸爸带来的中文书,一来有感情,二来是真的好书。我希望之后可以逐步阅读这些书,不想丢掉中文。至于英文,完全可以用kindle或图书馆解决。

还有那一整柜的日文书呢?哎,想读的书太多,而人生何其短暂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