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手頭很多布,開始研究各種使用方式。因為用布衛生巾很久,真的很舒服,就手縫了一些。另外還做了抹布和刷碗刷之類。看到有人說reusable toilet paper,我就搜中文和英文的信息,看看究竟是怎麼弄(因為一開始覺得很不可思議)。
看英文信息,大家都是很心平氣和地討論,可是看中文就很不一樣。中文信息不多,少有的提倡用擦屁布的NanaQ被網暴,被迫道歉。評論區都是充滿主觀性的諷刺和譏笑。幾乎是同一樣的信息,為什麼網民反應那麼不一樣?
這讓我想到很久前豆瓣一個男生分享他法國女友用布衛生巾的體驗,結果被好多人狂罵,說這是大倒退,不衛生等等,再之後就發展到更過分的各種人身攻擊和人肉搜索。我當時想找到一次性衛生巾的代替,一來覺得不環保,二來很不舒服。看到這男生分享,我頭一次知道布衛生巾,所以認真去搜索中英文信息,也買了來使用,畢竟親身試驗才是最有力的證明。結果是:很舒服,清洗也並不難,沒有引起疾病(我個人覺得是對健康更有利,使用布衛生巾之前,我每隔兩年就是長宮頸息肉,但用了後沒有,但兩者有否關係我不肯定,所以只是說說自己的情況)。
一個方式是否能接受或使用,其實很個人化,適用於我並不等於適用於他人。就像關於月經的討論,有人說用月經杯,我就沒辦法接受。其實我覺得NanaQ一點問題都沒有,只是在網絡上分享,被來源不明的受眾曲解了。亞洲人可能窮怕了,對以往的生活習慣一律否定,所以布衛生巾、布尿片、醃菜、存錢、節儉等等都覺得是落後。而西方,已經過了物質富裕的階段,現在是物質過剩,人們(尤其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產),開始思考零垃圾、減塑、極簡等等。而西方的這種逆行,並不等於是降低生活質量,例如我去買散裝食物的店,其實價格都不低,因為大多數是有機食品。還有布尿布、布衛生巾也一點都不便宜,也一點都不簡陋。
以前我很喜歡分享,也喜歡討論。後來中文網絡的氣氛不太好,我先是失去了討論的耐心,後連分享都不太積極,最多就是在博客寫寫簡單總結。因為我發覺,其實討論大多沒意義,要麼是根本都不願意思考的伸手黨,要麼是自己都沒驗證過的噴子。人生那麼短,我想我何必浪費時間在這些上?就跟隨自己意願,默默做,不必強求是否有同好。